11月3日,杭州這座歷史悠久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因馬拉松再度沸騰。全城的目光聚焦于浙江黃龍體育中心,約36000名來自23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跑者,參加由浙江省體育局、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路跑盛會。最終,打破了男子全馬和女子全馬等多項杭馬紀錄。
始于1987年的杭州馬拉松是中國歷史第二悠久的馬拉松賽事,僅次于1981年創辦的北京馬拉松,已跑了37載悠悠歲月。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“雙金”賽事,正值壯年的杭馬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。
數字杭馬
◎總規模3.6萬人,是自1987年舉辦以來歷屆之最,分別為全馬2萬人,半馬1.2萬人,歡樂跑0.4萬人。
◎馬拉松項目996人“破三”(指完賽成績在3小時以內,數量居國內馬拉松賽事前列)。
◎報名總人數125585人,中簽3.6萬人,最終參賽人數30264人(浙江省外占比52.36%)。
◎馬拉松項目與半程馬拉松項目完賽率分別達98.70%和99.81%,雙雙創新高,所有參賽選手安全順利完賽。
◎首次聯合共青團浙江省委進行雙渠道志愿者招募,共青團浙江省委從6所高校招募2035名志愿者,組委會自主招募8所學校的2500名志愿者,共計4535名。
更優化
賽道體驗感爆棚
杭州馬拉松賽道享有“世界最美賽道”的美譽。今年杭馬的賽道途經西湖、錢塘江畔,穿越杭城的歷史與現代,跑進杭州奧體中心,讓跑者在奔跑中感受杭州的自然美景與文化底蘊,用一條賽道串聯起“西湖-錢塘江”的城市黃金線路。
37年來杭馬線路不斷變化,大小調整累計20余次。2011年杭馬路線向南延伸到了錢江新城;2014年賽道首次跨過錢塘江;今年全馬終點回歸奧體中心,既呼應了杭州亞運會的“長尾效應”,又彰顯浙江對打造“賽事強省”、杭州打造“賽會之城”的決心與行動。一條跑道背后,折射出的是杭城人對馬拉松的熱情,體現出了主辦方的用心。
“賽事體驗感更好了。”這是不少跑友賽后的切身感受。2024年杭州馬拉松在多個方面實現了升級。一方面,根據選手的有效最佳成績進行合理分區,并實施多槍起跑出發機制,既緩解賽道擁擠的問題,也為優秀選手“組團”打破杭馬紀錄創造有利條件。據了解,本屆賽事男子前三和女子前二名選手均打破杭州馬拉松賽會紀錄。而此前杭州馬拉松的男子最好成績還是2019年由巴林選手創造的。
有著“浙江馬拉松一哥”之稱的羊小軍獲得了國內男子第二名。2015年開始,他年年參加杭州馬拉松。跑了10年,還是想瘋狂推薦杭馬的風景。他深有感觸地說:“杭馬的賽道雖然難,但跑起來特別舒服。杭州的風景很精致,特別是跑在錢塘江畔,看看江景吹吹風,太愜意了。”
杭州跑友劉女士今年首次挑戰全馬,完賽用時近四個半小時。她說最開心的是能以運動員的身份跑進“大蓮花”。“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運動,夢想能像亞運選手一樣最后跑進體育場沖刺。在得知這次全馬終點設在‘大蓮花’之后,我就報了全馬。成績不重要,重要的是跑進‘大蓮花’,享受那種我是‘冠軍’的感覺。”劉女士說。
另一方面,優化參賽包領取物流線路設計、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,選手們一致給出“效率更高”“服務更人性化”的好評,更有人發出“處處洞見藏在細節里的幸福感”的感嘆。
更科技
智能化手段注入新活力
今年杭馬推出了創新舉措——“機器兔”(機器人配速員)。比賽派出了“半馬關門兔”和“歡樂跑陪跑兔”。“半馬關門兔”重60公斤,奔跑速度最高可達6米/秒,電池續航為4至6小時,具有4D激光雷達實時閃避功能和語音提示功能。
“機器兔”一經亮相,便成為最亮眼的顯眼包,吸引跑者爭相合影留念,給足參賽者和圍觀市民“情緒價值”,盡顯杭州人文魅力與現代科技交織的文化魅力。杭馬半程參賽者戴黎鋒說:“機器人配速員的引入很符合杭州科技之城的城市定位,這和亞運開幕式的數字人火炬手有異曲同工之妙。”
來自沈陽的跑友劉暢是第一次參加杭馬,她這次是專程為了B2機器人“半馬關門兔”而來。“之前我就知道有機器人加入杭馬,所以出發7公里的時候就格外關注了。”劉暢表示,杭州是個高科技的城市,這也是她參加幾十次馬拉松以來第一次與機器人相伴完賽。“它的步頻很有規律,所以對我們來說既是鼓勵也是一種提醒,它還非常可愛,有機會的話也想擁有一只。”
引入四足機器人作為“官方配速員”在國際馬拉松的歷史上尚屬首次。賽事運營方相關負責人徐芳說:“今年杭馬已經37歲了,我們想為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賽事,注入新的活力,融入體育+科技的元素。”
據了解,這些“陪跑兔”來自杭州的一家機器人研發公司,比賽前技術團隊對“機器兔”進行了各種上路測試,針對人為干擾、避障、爬坡能力等進行定制化升級,還帶著它上山測試。前段時間,杭馬同款機器狗閃現泰山進行負重測試,就被網友拍下來沖上了熱搜。
回顧杭馬“成長史”,不難發現,科技創新在體育領域日益廣泛應用,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云計算等前沿科技推動體育產業,讓馬拉松等體育賽事高質量發展。
更細致
以賽營城溫暖跑友
“志愿者多、服務周到、補給豐富,一切的一切都太可愛了!”“志愿者們太熱情了,有什么需求,第一時間都能得到回應。”“每個志愿者都在與我們揮手打招呼喊加油。”“今年志愿者們格外多。”……來自跑友們反映最多的感受便是“效率更高”“服務更人性化”。為確保杭州馬拉松順利舉行,賽事組委會組織了336名專業裁判和50名官方配速員,并從浙江多所知名高校招募了4535名志愿者。
王軼康是杭州師范大學的學生,也是學生志愿者負責人之一。杭馬半程參賽者完賽后進行拉伸放松活動,就是由他們的志愿者進行引導,目的是讓參賽者的肌肉得到放松,舒緩緊張,賽后能更好地恢復。王軼康表示,今年已經是他第三年參加杭州馬拉松的志愿服務了,所學專業能用到賽事服務特別有成就感。
志愿者的熱情和專業為比賽營造了溫馨的氛圍,讓跑者感受到溫暖。賽事期間,醫療保障團隊隨時待命,為跑者提供及時的醫療保障服務。賽事動員了150名醫護人員、550名醫療志愿者以及300名急救跑者,構建起嚴密的醫療防護網。杭州馬拉松也鼓勵殘障人士參與比賽,在這個過程中為他們提供了專門的比賽項目和輔助設施。
賽事期間,許多市民選擇綠色出行方式,如乘坐地鐵、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,以減少對賽事交通的影響。此外,每年杭馬舉辦時,都會有大量市民涌上街頭,為參賽選手加油助威,這份屬于杭州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對體育運動的熱愛,讓不少跑友為之動容。
來自衢州龍游的張先生是杭馬的“忠實粉絲”,今年是他的第七次杭馬。“從住地出門時才5點30分,天都還沒有亮,有種‘披星戴月’去跑馬的感覺。感謝杭州為了這次比賽把地鐵首班車時間都提前了,這樣周到的服務對參賽者來說真的很貼心。”來自江西的跑友陳敏實現了PB(個人最好成績)的大突破。杭城市民們的熱情好客給陳敏留下了美好印象,他計劃深度游覽這座給他帶來好運的城市,“想去西湖,還想去宋城,要好好逛一逛、玩一玩。”
丈量一條賽道
愛上一座城市
11月3日,杭州馬拉松如期開跑。同一日,全國舉辦了30場馬拉松賽事,中國馬拉松賽事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見一斑。據《2023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》顯示,2019年全國舉行的路跑賽事就多達1828場。2023年馬拉松賽事迅速升溫,平均每天都有兩場馬拉松比賽。
據相關數據顯示,浙江馬拉松賽事數量連年位居全國前列,2023年參賽人數達到60多萬人,并衍生出定向跑、越野跑等各類細分賽事。浙江省馬拉松及路跑協會預計,今年浙江路跑越野類賽事數量有望再創新高,預計參賽人次接近100萬。
世界田聯路跑事務部官員肖恩·瓊斯說,要想認識一座城市,跑步是最好的方式。跑一場馬拉松,成為人們感受一座城市的體驗之旅;辦一場馬拉松,成為一座城市打造品牌的載體。馬拉松不僅是一項比賽,更是打造城市名片、提升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。賽道沿途的風景、城市的建筑風貌、民俗文化的展示,都通過賽事直播和參賽者的社交媒體傳播,呈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的眼前。本屆杭馬就為跑者帶來一場結合文化遺產與都市新貌的視覺盛宴,從古色古香的北山街到美景如畫的楊公堤,從綠樹成蔭的虎跑路到雄偉壯麗的復興大橋,從錢塘江畔的城市天際線再到熱情盛放的“大蓮花”,這幅流動的城市畫卷一步一風景、一處一故事,展現著杭城千年的文化底蘊和蓬勃的發展活力,讓參賽者和觀眾在參與賽事的同時,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內涵。當這些能為城市代言的多個經典景點、地標被串珠成鏈,儼然成為了城市形象的新名片,對城市文化形成了進一步的凝練,向更多人展示了城市無形的魅力。
馬拉松不僅帶來奔跑的“流量”,更是一場全民體育的盛會。作為全國最早對業余選手開放的群眾體育活動之一,杭州馬拉松在鼓勵專業運動員參賽的基礎上,讓更多熱愛跑步、熱愛運動的人參與進來。以本屆杭州馬拉松為例,就像一場全城參與的運動嘉年華,上至70歲長者,下至3歲孩童,都成為了比賽的一份子。跑步,這項看起來似乎最簡單的運動,正在帶給更多人快樂。尤其是在枯燥、單調的長距離跑步過程中,每一步的突破,都能給跑者帶來極大的精神振奮和意志磨煉。跑馬,早已突破了強身健體的意義范疇,成為人們定義自身的一種方式,是生活方式和態度的彰顯。
馬拉松不僅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,更是為城市注入經濟新活力的機遇。有個經濟學概念,叫“馬拉松周期”。它指的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,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賽事會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。一人跑步、多人消費、全家旅游,成了馬拉松賽事的新特點,并帶來可觀的賽事溢出效應。吸引更多人從“參賽”變成“旅游”,延長賽事鏈條,釋放賽事紅利,創新體育消費新場景,也是馬拉松獨特的功能。
馬拉松作為一項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,以獨有的方式展示了城市的魅力,促進了文化的傳播,帶動了旅游經濟的增長,推動了基礎設施的完善。而杭州馬拉松正以獨特的城市魅力、豐富的文化元素、火熱的參賽氛圍構成了一場盛大的秋日派對,在馬拉松的賽道上,跑出文旅發展的新速度,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(張鶯 洪漩)
編校:陸秋萍
審核:董安